top of page

探索請益訪談六大步驟易上手(3-2)

已更新:2022年3月22日


在「克服探索請益訪談的障礙」一文中,我們說明了探索請益訪談的功用以及如何克服邀約對方的障礙,在完善心理準備工作後,相信若依循以下整理的六大步驟按部就班完成,距離重回職場將會前進一大步。


一、提前做好研究準備

一般來說建議提出探索請益訪談邀約的時間長度不超過15-20分鐘,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要最有效率地收集妳所需要的資訊,如何提問是很重要的關鍵,因此花費一定的時間投入研究自己有興趣的專業領域是不可或缺的前置準備之一,無論是閱讀相關的書籍、產業新聞、職缺工作內容、查詢薪資水準等等,都可以避免自己把訪談時間浪費在無需訪問、網路或實體素材上就可以找資訊上頭。再者,透過前期充分的田野調查而擬定出來的問題,受訪者也可以輕易知道你是否提前研究過該領域及訪談對象,對於面談過程的印象好壞會有巨大的影響。


二、收集要採訪的人員名單

如上一篇文章所提,對於要訪問陌生人、甚至是該專業領域的代表性人物,都可能讓人感到莫名龐大的壓力。因此建議採訪人員可以由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員開始,即便妳的家人、朋友、同學、師長甚至前僱主等不任職於妳感興趣的專業中,他們都可能引導你找到相關的人員。

另外透過校友網絡、社群網絡平台及專業社群Linkedin等等,都有很大機會找到實際正從事在該專業領域的人士,經由他人轉介或網路的初次寒暄,可以讓妳與受訪者彼此有基本認識,相對於可能完全陌生的面試官,是更為有機會聊出真正從業任職之前妳所必須知道的工作細節。


三、準備訪談問題

完成前兩階段的研究與收集,相信當下妳會對曾經懵懂好奇的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會產生更多細部的疑問,所以在這個階段可以先整理一段簡要的自我介紹、把期待訪談後得到的結果彙整出來,並條列計劃要問的開放式問題,這些都可以透過電子郵件或電話傳達給對方,讓對方減少疑慮、理解花費在妳身上的時間是有價值的並增加接受訪談的可能性。


四、開始聯繫

多數時候會需要通過電子郵件、電話或LinkedIn等社群平台聯繫妳素未謀面的訪談對象,邀請時需要注意以下細節:

  • 說明妳是透過什麼管道得知對方的聯絡方式。

  • 強調妳正在收集資訊,而不是請對方直接給予工作機會。

  • 如果通過電話直接聯繫到對方,請詢問是否適合聊幾分鐘。

  • 如果打電話時對方不在,請留言預約一個方便的時間進行 20-30 分鐘的訪談。

  • 如果接電話當下對方說可以直接接受訪問,請利用事先準備好的訪綱當場提問。


五、正式進行面談

探索請益訪談不是正式的面試,對話以友善、真誠、自然為主,當然必要的禮節還是要都到顧及:

  1. 穿著整齊得體,就像參加工作面試一樣。

  2. 如果親自見面,請準時或提前幾分鐘到達。

  3. 攜帶妳的訪問清單, 也建議訪問當下可以做筆記,除加深自己的理解,也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投入。

  4. 重申妳的訪問目標是獲得信息和建議,而不是工作。

  5. 簡要介紹自己及教育或工作背景。

  6. 尊重對方的時間,將訪談限制在議定的時間範圍內,因此最重要、必要的問題一定要先問。

  7. 詢問對方是否可以在未來再次與他們聯繫。

  8. 如果受訪者與妳的目標職位、理想職缺距離較遠,可邀請對方介紹其他可能接受訪談的人員,以便獲得不同的觀點資訊。

  9. 若為視訊訪問,為保持專業要準時上線、穿著深色或其他專業服裝較容易讓對方集中於妳的訪問、盡可能直視鏡頭,彷彿直視受訪者眼睛,這些小細節都可以讓對方感受到妳的認真與否。

  10. 訪談過程妳最重要的任務是傾聽跟學習, 若受訪者提到的内容不在妳的提問單上,恰巧讓自己獲得更多沒想到的觀點和資訊。

  11. 若對方沒有主動詢問,不要給對方自己的簡歷,避免受訪者認為妳實際上是在找工作。

  12. 誠懇感謝對方接受訪問。

面談後透過email之類的方式表示感謝時,信件中也可以簡短總結妳從與受訪者的面談得到的重要資訊,這樣的回饋除讓自己盡快彙整下次可以改進的地方及之後自己需要繼續收集的資訊之外,也能讓對方理解他們的寶貴時間並沒有白費。


依循以上的步驟可能讓妳的資訊收集訪談進行得更為順利,也對未來的職業更加了解,這是我們在停職期間能快速學習的大好機會,因此訪談後也須盡可能多保持聯繫,讓對方知道他們的建議獲得了什麼樣的成果,受訪者日後也可能成為妳重要的人際網絡之一。即便被拒絕,也無需灰心,只要多嘗試,這些累積都是很重要的養分。


雖然我們開始人際網絡建立和探索請益訪談時,可能是有明確目的的,但是與人來往,仍然要保持建立長期良好互動的心態。職涯發展需要長期經營的,多交朋友,建立連結,最終人脈才能真正發揮互利效果。當然在妳回歸職場後,若接到新求職者的聯繫,也要盡量幫忙。

更多探索請益訪談的操作方法和細節可觀看這系列教學:

參考文章:

Comments


bottom of page